電影「侏羅紀世界」熱潮襲捲全球。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最新研究顯示,雷克斯暴龍和特異龍大肆撕裂獵物,關鍵來自暴龍每顆牙齒側邊的鋸齒狀天生形成,猶如長在牙齒上的「牛排刀」。這項研究成果廿八日刊登於知名期刊「科學報導」。
這項研究起源於多倫多大學教授Robert Reisz的發現,暴龍牙齒上的鋸齒狀結構,推測可能是撕裂獵物時造成的裂痕,但一直無法證實是天生或後天蛀牙造成。
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耀昌、江正誠,以及古生物學家黃大一、中央大學教授張榮森,二○一三年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Kirstin Brink與Robert Reisz共同發表恐龍胚胎研究,去年再度為了恐龍牙齒攜手合作。
這項跨國合作由多倫多大學向加拿大翁大略皇家博物館,商借四顆雷克斯和特異龍的幼龍牙齒,每顆大約四公分長、直徑約一公分。去年七月運抵台,由江正誠切片、再磨成廿微米薄片,以紅外光照射分析。
李耀昌指出,從紅外光顯微結果來看,鋸齒狀裂痕幾乎都是琺瑯質,沒有其他化學成分及酸化痕跡,證明並非後天或蛀牙造成;而是暴龍天生具備的獵食利器,隨著恐龍長大,裂痕構造開始往上、左右生長,成為密密麻麻的「牛排刀」。
這項發現也讓合作的學者認為,正因為暴龍牙齒上有鋸齒,更能有效的撕裂與咀嚼大型動物的骨頭與肌肉,才能成為六千五百萬年前食物鏈上最頂層的狩獵者。
目前現存的生物中,只有印尼科摩多巨蜥保有這樣特殊的牙齒結構。
跨國團隊再一次揭開恐龍神祕面紗。李耀昌也說,下一步將挑戰從牙齒化石中推斷當時的氣候,恐龍牙齒琺瑯質吸附很多二氧化碳,可能與當時的氣候型態有關。